頻道:新浪財經/滾動新聞
標簽:蘇芩
簡介:
2015年新浪財經推出特別策劃《生逢大時代》—《我們要和這個時代談一談》,開心麻花劇社CEO劉洪濤、“印象系列”總導演王潮歌、3W咖啡創始人許單單、著名作家蘇芩,四位心懷夢想、砥砺前行的行業精英,以摸爬滾打中鍛就的矢志不渝、細說在時代裏動心忍性的成長故事。
以下爲節目實錄:
【導視】
蘇芩:這個時代本身是一個很膚淺的時代。
蘇芩:很多人會覺得,你做這份行業你一定結過N多次婚,又離過N多次,然後談過上百回戀愛。
解說:知名作家主講情感話題,在喧囂躁動的年代裏,以吐槽和守望去僞求真。
劉洪濤:你們做了9年了,掙100萬,挺有理想的。
劉洪濤:讓大家在笑聲中忘記煩惱,進而能夠對人生有一些。
解說:資深人轉身劇社CEO,在娛樂至死的中,以熱忱和守護初心。
王潮歌:潮歌的靈魂不做交換,我的藝術不是買賣。
王潮歌:我是不是可以在生,我可以在死,我可以把我這一輩子,我這一百多斤全放在。
解說:蹒跚而行的靈魂是否能夠趕上物質的狂飙突進?曾經相伴的美好又緣何成爲記憶裏的奢侈品?身處眼花缭亂的境地,是緊跟熱點,還是內心?
許單單:我看到這些人,其實我自己是覺得挺無奈的。大部分的人其實並沒有特別真正的明白。
許單單:因爲我自己覺得創業肯定會遇到困難,就是因爲當初的那個平衡被打破了,所以我們才走出來過往,做出來一些其他的公司。
解說:四位心懷夢想、砥砺前行的行業精英,以摸爬滾打中鍛就的矢志不渝,細說在時代裏動心忍性的成長故事。
【劉洪濤——開心麻花劇社CEO】
做第一部話劇的時候,是一個全新的團隊,沒有品牌影響力,然後全新的喜劇風格,那個時候也沒有商業話劇的市場,那個時候多數是國有院團在演話劇,民營機構幾乎是很少演話劇的,所以大家對這種風格需要一個認知的時間,即便說第一部劇是何炅謝娜兩位大明星超級明星來演出的,但依然是票賣得特別慘 。
那最慘的一次是一場只賣了7張票,後來這個劇場經理都有點過意不去了,就跟他們說,你們就別演了,今天就退票吧,你們這一場我也不收你們的場租,你們還省了一場的費用。所以大家就在門口等這7個觀衆來,那天正好下雪,給人家賠禮道歉,給人家退票錢,往返打車的錢,這件事後來一直被人說,何炅也老說這件事情。
2013年的時候,到我們公司來了一個全國政協常委的調研,裏邊都常有錢的企業家,可能都是多少億身家的,說你們去年掙了多少錢呀,我們說稅後利潤接近一百萬吧,然後人家就說了一句,說你們做了9年了,掙100萬,挺有理想的,這句話其實你可以正面理解,也可以理解,理解他實際上是說你應該幹點別的,好心的給你個,正面理解是人家對你的鼓勵,當然我覺得這個意思都在裏頭的,但是我們呢其實,真的是喜歡這個事,你讓我幹別的,我就是掙了很多錢我不見得喜歡,這個很重要,其實還是就是我們如果喜歡一個東西,就要下去。
關鍵還是要有思考能力,傻是沒用的。這現在我們會喜劇方向。
像夏洛這個爲什麽成爲一個現象級作品,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喜劇,更重要是它成爲一個話題,這個話題是大家討論,這個情感回歸也好,各種各樣的話題,夠是每個人從這個裏面來反思自己的人生,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想要做到的 。
那麽今年是電影冒出來,明年可能會有別的作品冒出來,但是我們會一直在喜劇這個方向。
讓大家在笑聲中忘記煩惱,進而能夠對人生有一些。
我其實當時下海的時候44歲嘛,出來的時候最初的想法就是,這個社會到底什麽樣,我都未必能夠准確的把握的到,那如果是失敗了,其實是做好了准備的,我那時候想,我就是出來找找樂,如果找不著樂我就踏踏實實去打工去。
可能是我們撿了個漏,就是因爲話劇太苦、太累、不掙錢、沒名,很多人有才華聰明人不願意做,然後我們做了,而且我們一直下來可能是這個原因。
解說:
憑借著興趣的、懷揣著逗逼的,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劉洪濤大膽地跳出了生活的慣性,並在多年的蟄伏與之後以名利雙收的姿態,驕傲地宣示:不忘初心。
在開心麻花,他以鐵的事明,時光不會每一位敢于的人!
【王潮歌——著名舞台劇導演】
我剛剛開始在1995年接觸到舞台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一個四方的框子裏邊,出現的這個神奇的小平地啊,我是不是可以在生,我可以在死,我可以把我這一輩子,我這一百多斤全放在,實在是太好了,我願意在這,所以從那裏開始就一直在舞台導戲編戲。
我好像就是這麽一個導演,我並沒有第二個身份第三個身份,當然做一個導演的同時,你看我還在寫字,我在編劇得是我,同時我還兼著很多制作人的工作,但是我自己認同我的身份只有一個,就是我是一個職業導演。
《印象國樂》演出
演員獨白:在這個時代,您還需要聽一場音樂會嗎,就在這劇院的外面,長安街上車水馬龍,絢麗的都市紛繁耀眼,真的需要聽一場音樂會嗎?
不要把藝術文化等同于票房,等同于商業,等同于買賣,這是錯誤的,我們做一個作品肯定不是說國家給錢,做完了以後我不管票房,我也不管你喜不喜歡看,不是,但是這不等同于一次買賣,潮歌的靈魂不做交換,我的藝術不是買賣。
我特別希望中國,人民的文化藝術水准在逐漸的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費意識在逐漸的提高,有更多的導演,有更多的藝術家,願意制作出更多的藝術作品或者叫藝術商品,然後供老百姓們能夠選擇。
兩百塊錢吃餐飯你不嫌貴,但是兩百塊錢你去買張戲票,覺得是個大事,這是什麽差別,就是文化消費意識的差別,你不是沒文化的人,你也不是不喜歡它的人,但是就覺得有些別扭。
當一個民族就藝術超越了貧窮,超越了,變成了你生活習慣的一個部分的時候,這個民族你可想而知他未來非常強大的。
解說:
談到百姓消費、聊到文藝舞台,爲戲劇而生,也願意爲戲劇而死的王潮歌總有這樣的慨歎:全民都在急速奔跑,我們何處安放心靈?
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不能一味地在物質的道上狂飙突進,還要停下來等一等,那早已被甩在身後的靈魂。
【許單單——3W咖啡創始人】
我們是這條街最熱鬧的一家店了,我們的活動也是最多的,會有特別多人參加,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是有用的,因爲我們畢竟還有很多很好的者講很多的內容,但是我看到其實大部分的來參加的人和大部分的創業者,其實都處在一個要麽就是很迷茫,瞎摻和,要麽就是其實也想的清楚,但是在做的過程裏面其實不知道怎麽做,就是總想來找一點點靈丹妙藥這種感覺。
很多這些人懷著一腔熱血吧,就想去創業,但是其實並沒有想得很清楚,或者說想清楚了,但實際上他本來可以做的更好。
就是比如說找各種名人,比如說大大小小的活動特別多,每個活動大家都在拼誰家的名人多。
就是名人往往就是講個雞湯,那客觀上雞湯你說不同的人接收的高度是不一樣的,你有過那個經曆的人,你再去聽他講,你能夠感受得到。
比如說10個人的小團隊,你去聽,比如說聽徐小平徐老師講個什麽東西,或者聽王興講個什麽東西,講個20分鍾,客觀上都是沒有意義的。反而不如一個最直接的做一個某一個公司的技術總監、産品總監、運營總監,你去聽他們好好講了一個小時。所以我就會感覺說其實大部分的創業者還是不明白,甚至說心裏有點浮躁,就圖個熱鬧。
我看到這些人,其實我自己是覺得挺無奈的,說實話。
大部分的人其實並沒有特別真正的明白,怎麽樣做好一個公司。
前段時間不是什麽首席娛樂觀是吧,那個微信號,好像是這個號,你看這兩個合夥人之間又開始公開在上你我不好我你不好,最終這個人直接把那個號的後台給改了,密碼給改了,把訂閱號直接修改成服務號了,那本來是一個自,變成服務號之後一周只能發一次還是兩次信息。
其實就相當于說這個生意就泡湯了嘛,本來是一個好生意,但是其實兩人都不具備或者沒有准備好做一個創業者,那最終本來是一個好東西,就因爲分贓不均,所以最終又兩敗俱傷了。
我覺得很多人這個心理都沒有准備好。
創業肯定會遇到困難,這是百分之一百的,就是說每次遇到困難,其實都是相當于說你原來的那種平衡的狀態被打破了。
那其實打破平衡的時候你把平衡打破看成是災難還是看成其實是一個新的機會,我覺得是這兩種。像當時我們做3W的時候,3W當時做不動了,就是咖啡館快要倒閉了,那個時候其實我們就面臨了一個災難。
就是因爲當初的那個平衡被打破了,所以我們才走出來過往,做出來一些其他的公司。
解說:
傳聞中的資本寒冬與連日的大雪,似乎並沒有冷卻創業者的熱情,但作爲創業街上的明星、經曆過坎坷但最終在創業服務領域裏風生水起的許單單卻對這樣火熱的心懷隱憂。
制造熱點、風潮或許能夠撈到一時的好處,但如何在寒潮到來之前做好過冬的准備,如何在風口消逝前長出翅膀,才是創業者進階上必須的磨砺。
【蘇芩——著名作家】
我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我是挺希望現在的女性朋友都能變成所謂的強女人。
現在的女性都活的太跟風了,我是覺得,這個時代本身是一個很膚淺的時代。你好像沒有一張很光鮮的外面,其實你基本上要做更多的努力才會讓別人接受你。
那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說這個李嘉欣,就很多人都羨慕她嫁入豪門啊,說她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等等等等,好的還是不好的,但後來我看到那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很有感受。就說李嘉欣她會五國的語言,然後她在平時的時候很注重自己的一些素養的積累,包括她念書的時候就是學霸,然所以我經常問很多女孩,我說你光看到人家命好的一面了,那有沒有看到別人努力的一面?
:我們就說我們這檔節目其實是一檔特別充滿正能量的節目。
片面的這種和是沒有意義的。這其實是一個挺缺少的溝通的時代。大家都好希望能夠有一個聽衆,哪怕這個聽衆不贊同你,但是還是希望覺得能夠有人聽我講話就已經是挺大的一種滿足感。
我覺得我的情感狀態就是很簡單,就是已婚還有無子女。因爲很多人會覺得,你做這份行業你一定會覺得結過N多次婚,又離過N多次,當然這是必須的。然後談過上百回戀愛,我說我要是天天去幹那個,我還寫那麽多書,然後我還天天去搞那麽多講課,不可能啊。
所以我們長時間以來就處在這樣的一種垃圾筒的狀態,尤其是很多的男性朋友。
所以對這種情緒的是覺得很正常、很習以爲然的,所以我經常說如果你的內心不夠那麽強大,或者說沒有那麽,就是那麽快速的轉換情緒的能力,最好不要從事這個行業。
中途沒有放棄,這可能是我走到今天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吧。
解說:
寫專欄、出書、做節目,多領域的跨越,十數年的。無論是衆說紛纭的“新女學”,還是聲望頗高但小有爭議的《蘇閨正傳》、《蘇芩女學館》等等視頻節目,在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時代,蘇芩想讓女性自主,想讓女性秀外慧中的願景得以廣爲,但也遭到了多元的解讀。
與曾經讓她心煩、無奈;但從未讓她離開……
因爲多年的已經形成了慣性,而真實的需求則一直鼓舞著他們前行。即便在一個膚淺浮躁的時代,即便在一個至上的情境,真實,自己就一定能夠穿越的荒蕪,收獲屬于自己的未來。